“敬业”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一个词语,而当我们听到这个词语,我们会想到什么?是泛泛的一个概念,还是某个具体的人?12年刚毕业的时候我曾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可是中文系出身的我想来想去只能想到那一句“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者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可惜这样的诗句拿到现在并不太适用,想一想,如果我们周围有人每天高喊着“我要为事业奉献出生命”,我们肯定会认为他有点儿格格不入。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了,时代不同,我们所需要的英雄也不同。
毕业后我有幸在公安科研系统工作过两年,周围都是些做研发的老博士们。我发现他们很有意思,上班的时间大家都很沉默,一到吃饭的时候、打球的时候就好多个人聚在一起,边吃边聊、边玩儿边聊,特别火热。有时候周末加班还会带孩子来,教他们焊一小块电路板,或者编个小程序。就这样,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安检仪、身份证好多的东西就做了出来。你说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说他们敬业,可是他们工作的也怡然自得。
知道自己将要来法院工作之后,我对这个职业无比的憧憬,因为觉得很神圣。但是又一无所知,那时候甚至人家提到周强,我都不知道是谁。可是刚来到牡铁法院,我就认识了这个人,邹碧华。“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会”是我参加的第一个会,认真的听了他在努力改变法官与律师关系、推动司法体制改革中的种种事迹,让我心生敬畏。当听到妻子海琳说道“晚上熬夜加班,早上会起的晚一些,但他总会在出门前的一刻,突然加快动作,然后站在门口调皮地说‘我在等你啊’”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了,当时还觉得在同事面前哭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于是捂住脸往四周看了看,才发现好多的同时都已经在默默抽泣。正是这一个个细节感动我们。开完会,同事们离开的时候都很沉默,叹息。回去我又翻看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到《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等10本著作的完成;从亲自指导上海高院互联网站改版到带动法院信息化建设初有成就;从1984年与妻子唐海林相识到生命的尽头情感依旧。突然就感悟出,原来,去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让人民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就是他的敬业;以一种“无我”的精神,不断求知,追寻着他的法治梦想也是他的敬业;而爱好摄影、热爱家庭,一直保持着真性情,更是他敬业的体现。我想,如果邹碧华还在,他依然会在下班的途中从沉甸甸的公文包里取出本书研读;会精心准备好每一个会议的PPT;会与同事们热烈的争辩,也还会站在门口对妻子说上一句“我在等你啊”。
其实,无论是邹碧华,还是那些做科研的同事们,都用行动在告诉我们:敬业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源自于对本职业的热爱,又高于热爱,它将对职业的敬畏、探索、使命感、尊荣感深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骨血,和生命连为一体。所以,我们作为法律职业人,学习邹碧华精神,就是要学习他这种敬业的情怀,脱掉吵闹的颂扬,低下头,去学他对法律无止尽的求知;学他对每一份工作的认真态度;学他对司法体制改革永不停歇的探索。然后,再去形成一种属于我们自身的法官的敬业情怀:从公正出发、从本职做起,将每一份成果,小予自己,大予世人,这样来推动我们人民法院变得更好。
于无声处见英雄,沉下心去做,把功名留给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