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创先争优 | 案件时空 | 审判执行 | 法学研究 | 法官园地 | 视频在线 | 司法公开 | 法院执行 | 法治中国行 | 诉讼指南 | 机构设置

 

我最怀念的人

  发布时间:2016-11-30 10:37:15


    我猜很多人看着这样的题目,都会想起上学时候的命题作文,几乎每个人的笔下都曾写过自已最怀念的某某。我们所怀念的,都是曾经最为珍惜的人和事,带着深深的爱或敬仰。只是现在看来,小时候的我们似乎并未懂得怀念的全部涵义。

    那个时候的我们,只知道让人怀念的都是已失去的,却不知道,让人怀念的也往往不再来。因为已失去,所以怀念难免伤感,甚至伤悲;因为不再来,所以怀念里除了单纯的思念,也必定带着某种遗憾和不舍。那些爱与痛,遗憾和不舍,在一段漫长的时光里慢慢发酵后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才是我今天所理解的怀念的滋味。

    我最怀念的人,是我的姥爷。

    有人说,小孩子掉眼泪多是因为得不到,而长大后掉眼泪往往是因为失去。姥爷去世那年,我十四岁。仔细回想一下,可能姥爷是在我刚刚长大的年纪,第一个让我感受到失去的痛苦的人,所以让我最念念不忘。

    从我出生,姥爷就认识了我。妈妈嫁得近,爷爷奶奶去世的又早,我和弟弟从小是在姥家长大的。从我记事儿起,我也认识了姥爷——一个挺高的、稍有点驼背的、黑瘦的农村老头,因为有肺病的底儿,路走多了都喘,还时常咳嗽;但在我的印象中,姥爷是一个从来不称病,特别能干活的要强的人,脸上总挂着笑,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

    我喜欢姥爷,因为姥爷对我好。我一直觉得,在我们这一辈的几个孩子里,姥爷对我是最好的。在我们十几年短暂的相处中,我从姥爷那里得到的物质上的给予和精神上的关怀与鼓励,是后来再也没有人能够给我的,即便有,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分量,因为姥爷是给在我最需要的时候。

    小的时候,喜欢在姥家玩。姥爷家园子里那棵大杏树和那排高大的杨树下,有我童年最快乐的回忆,那乐趣现在想来不亚于鲁迅眼中的百草园。那时候,总喜欢吃住在姥家。小孩子都特别奇怪,明明是一样的吃食,老是觉得别人家做的比自己家做的好吃,一到饭点就赖在姥家不走。小孩子都吵,吃啊玩啊的都没个样,闹过头了姨舅们就烦,总撵我们回家;而且那个时候,姥姥家其实挺穷的,家里人口又多,吃粮都要算计着,留我们吃一顿,家里也许就会有人吃不饱。可是在我印象中,每次只要我想在那玩,想在那吃,姥爷从来没因为任何原因往回家撵过我,这是在我懂事后想来,觉得特别感激的一件事。也许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姥爷能给的很少,但是尽可能的满足,在我看来,已经是最难能可贵的了。

    跟物质相比,姥爷给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甚至是人格上的影响。小时候的我,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生活中也是比较听话懂事的,再加上我是我们这辈孩子里最年长的,所以感觉受到了姥爷最多的关心和认可。每次在学校考了第一名,我都会第一时间乐颠儿地把奖状拿给姥爷看,每次姥爷看着我的奖状,眼里的那份慈爱和欣慰的笑意,都会让我感到深深地满足和自豪。每次我把什么事情做好,都能得到姥爷发自肺腑的鼓励,那种感觉让我沉醉,以至默默地想要做到更多,做得更好。有一次闲来无事,在姥爷家用铅笔,画毛主席像章上的头像,觉得自己画得有几分像,就兴奋地拿给姥爷看,姥爷看完连连称赞,欣慰地说:“我秋迪干啥像啥,以后干啥都能出息人。”这句话,我一直记了这么多年,也鼓励了我这么多年。在我的记忆里,姥爷是唯一一个从来不打击我,却给我最多信心的人,这让我发自内心地觉得感激。

    其实,姥爷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他的人格魅力。换句话说,同单纯给予我的相比,更让我觉得崇敬和感动的是姥爷给予别人的。我一直觉得姥爷是一个相当有人格魅力的人。若是在时代的背景下,把他当成一个文学人物去分析,他的思想的确有保守和局限的一面,是个老本本,守旧,思想不灵活,太过安分,他一辈子都在按老天爷安排好的命数过生活,不走捷径,不愿冒险,过得辛苦而又贫穷。但也正是骨子里的本分,让他成为了一个最正直、最踏实、最善良的好人。

    我们都说好人难当,说得太对了,好人往往都是付出的最多,得到的最少。姥爷在家里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上面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姥爷年轻的时候和哥哥都参了军,但是因为母亲没的早,父亲老了需要赡养,哥哥当兵去了南方,又安了家,所以姥爷不顾部队领导的挽留,毅然转业回到农村来养老爹。那个年代留在部队发展将是什么样的命运,相信大家都知道,所以后来很多人都替姥爷感到婉惜。可是姥爷活着的时候,我却从来没有听他自己埋怨过一句。或许在姥爷眼里,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尽孝这两件事之间,是不可选择的。他的眼里没有自己的得失,也没有攀比,他必须尽孝,任何与之冲突的,都是不可为的。都说孝乃人间大善,他尽自己的一生做了最好的诠释。

    对长辈孝顺,对妻子、儿女,姥爷也是非常有担当的。姥爷虽然能干,但因为家里人口多,上有老,下有小,全家就他一个劳力,再怎么干,也供不上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家里日子过得别提多紧巴。听妈妈说,她们小时候总是吃上顿没下顿的,家里没米,姥爷就去借,饭不够吃,他就宁可饿着肚子,让老人和孩子先吃。那时候孩子多,姥姥一个人伺候不过来,姥爷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帮着姥姥一起给孩子们缝补衣服、纳鞋底儿。在我的记忆中,什么腌酸菜、下酱、发面、做饭,那套妇人的家务活计,姥爷全会,而且干得很好。不光满足物质上的,姥爷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家里每一个孩子都尽可能地多读书,不管经济条件多差,所有孩子能念到几年就供几年。姥姥家一共七个孩子,除了家里最小的孩子,我唯一的舅舅,全都念到了初中毕业,有两个还念完了高中。舅舅初二的时候闹着退学,被姥爷拿着鞭子房前屋后追着打。尽管最后,孩子们都没有在学业上有什么作为,但他用最朴实的思想和最深的责任感,竭力为每一个儿女铺路,并虔诚地希望她们能从那条正途走出贫穷、走向光明。后来,一个个女儿出嫁,他都负责地为她们寻个好人家,婚后有什么大事小情,当父亲的也都一一作主,从没有撒手不管。姥爷用他瘦弱的肩膀给了每一个儿女一种坚实的依靠。

    我说姥爷是一个好人,不只对家人,对社会、对外人,他也一样那么正直、善良。听妈妈说姥爷当时在生产队里当保管员,负责保管粮食,那时候家里那么穷,连饭都吃不上,他每天哪怕用口袋往回家揣点米,都可以解一解燃眉之急,可是姥爷宁可去别人家借,也从来没占过公家一分便宜。我听五姨提起过,她小的时候去生产队拿豆渣当零食吃点,都会被姥爷训斥,他就那么正直得不尽一点人意。不过姥爷不贪不占、不与人争的性格,全村人都知道。因为姥爷当兵的时候入了党,一起干活的很多老伙计都亲切地叫他“老党”,我想他们对姥爷的崇敬和信任都在那声称呼里了吧。我亲身经历的是,九八年发大水的时候,姥姥家新盖的大房子,姥爷专门腾出一间来给了抗洪的部队住,用作临时指挥部,并尽心尽力地做后勤工作,给士兵们送热乎的饭菜,然后每天拿着部队发的收音机时刻关注着灾情。我一直觉得姥爷是一个有家国大义的人,如果那个时候他还年轻,他还硬朗,恐怕都是要上前线的。

    只不过,那时候姥爷真的老了,身体也不行了,他最终也没能熬过那一年的冬天。他刚强得从来不说自己的病痛,儿女们也不知道,直到后来实在撑不住倒下去了,便再也没有醒来过,连句遗言都没来得及说。

    这么多年,让我一直过不去的是,姥爷辛苦了一辈子,到最后一点福都没享着,他一生的付出和得到是那么的不成正比。他年轻时候遭过的罪,说上几天都说不完,但是他所享用到的就是儿女回报给他的那么一点点。他是那么容易知足的一个人,过年给他做件新的粗布衣服,偶尔给他做点细粮,请他吃顿鱼,他就那么开心和满足。他要的那么少,可是我们却没有那个机会尽情地满足他,他在的时候,我们还给不起,我们能给起的时候,他却早已不在。我还记得当年他第一次用上电话,和他半世未见的老哥哥通话时的那个兴奋劲儿,可能在他看来,能用上那样的高科技,他这一辈子也算没白活。可是如果他能活到现在……

    想起姥爷,我总有说不完的遗憾和莫名的痛。信有一首歌唱:“想假如,是最空虚的痛。”我原本以为那一句唱的只能是爱情,但是后来才发现,每每想到姥爷,我才最能体会到那种空虚的痛。

    我记得我曾经和妈妈说过,我真羡慕她能有那样一个父亲。可能姥爷给我的,不仅仅是长辈对隔代的子孙的那份慈爱,而是我并未从父亲身上体验到的那种父爱般的情怀,那份情怀像山一样高,像海一样深,细小到每一个会心的微笑,又凝聚成一种精神指引。我说怀念的往往不再来,并不是人死不能复生,而是姥爷所给予我的,再没有人能替代。无论过去多少年,心里总有一份复杂的情绪纠结在心底,不能释怀。

    我真的好想你,姥爷,愿你在那边一切都好!

 
 

 

关闭窗口

您是第 48118107 位访客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铁顺街555号  
Copyright©2025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黑ICP备11004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