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书都是作者思想的凝萃,虽是一本恐怖书,也不符合什么主旋律,但我深深的被书中描写的情节所吸引,体味着流淌与字里行间的人性中的善良。
书中的第一人称贺茂由香里具有一种特异功能,能够进入别人的心里,洞察人的所思所想。在日本阪神发生大地震之后,她去支援灾区,利用特长,对受灾者进行心理辅导。她接触到了一个受灾少女,森谷千寻,通过聊天和观察,由香里发现千寻并不像表面那么平静,而是被十三种人格在操控着。而进入到她的内心后发现,遍布尸体,伤痕累累,原来千寻从小受尽虐待,经历一次虐待就会衍生出一个人格,来替本体承担痛苦。从而共衍生出二千多个人格,最后都被幸存的十三个人格杀害了。人格中最为残暴的是在本次地震中衍生出的第十三种人格。它可以进入他人的内心,引发心脏病致人死亡。由香里为了帮助千寻,与第十三种人格进行了激烈的对抗,千寻最终获得救赎。
书中描写的灵魂脱离和感情移入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书中倒映出了人性的善与恶,值得反思。我同情千寻童年的悲惨遭遇,这是造成她人格分裂的外因,而孩子的那种逃避现实,寻求庇护的本性成为了内因。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入侵脑细胞》中的男主角,同样是儿时受尽虐待,看着母亲被父亲暴打,心智并不成熟的他只想到了一个能够保护自己心爱的人和物的方式,就是把他们放在水里。成年后他成了一个杀人狂魔,而杀人的方式就是把这些女性放在注满水的玻璃房子里,他以自己的方式在保护着受害者。
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去谴责罪犯的凶残,但所有的恶都是有原因的,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而这段经历是他们不能选择不能左右的,他们也是受害者和牺牲品。也许有的人会说还有反社会人格的存在,他们天生凶残,但他们后期的犯罪也都是有诱因的。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恶性伤人案件也在往低龄化发展,社会上的学者和法律工作者都呼吁降低责任年龄,来遏制低龄化犯罪。但我们都知道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我认为应该从源头着手,是不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文明、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呢?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而现在离婚率居高不下、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孩子在缺乏保护和过滤的环境里,接收着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孩子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没有人是天生的刽子手,在种种遭遇下人格就形成了。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与耐心,我现在也成为了一名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我总是在想,我在她的生命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人生匆匆我只能陪她走一段路,我要告诉他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但要有明辨是非和保护自己的能力,有帮助他人的热心,这就是我能送给她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