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京,有什么特别的?其实如果不以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和一双发现的眼睛去观察,我们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变得麻木,遗忘了发掘与欣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试试换个陌生的角度,看看你熟识的城市,你一定会有“再发现”,一定会找到许多新奇好玩的事儿。本书就是作者拉开距离观察自己熟识的故乡和居住地,通过记录有趣的事儿而写的家信体随笔(我是没读出来一点家信的味道,我觉得有点像作者的生活日记和自传的混合体)。整本书的体例虽然有点像编年表,但是读起来却是流畅和轻松的感觉,看完一年的故事就好奇下一年在作者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一口气读下来,发现作者文笔诙谐幽默,文字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相信作者普通话水平绝不会像书中自诩的那么差。
这本书记录了香港这座城市和祖国大陆自1977年至2015年之间发生的事件和变化,也记录了作者这个香港人在生活上发生的变化,是作者的一本生活随笔,也是作者为故乡整理的私房历史。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香港和内地近三十年发展的浮光掠影,从作者的生活经历看到他对香港的热爱和祖国有着天然的眷恋。
由于作者的身份是一名内地和香港的双料律师,又在香港和大陆都生活了多年,所以能够以理性、客观的眼光看待二者关系的变迁,这恐怕正是某些盲目爱港者所欠缺的。作者成长的过程正好经历香港社会经济逐渐实现腾飞,作者走向社会并且开始经常接触大陆的过程正好是香港回归后,大陆经济经过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繁荣的时期。香港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香港依然是国际性城市,大陆却也不再是落后的内地,有一些大城市的发达程度、国际地位已经在赶超香港。作者的生活来往于其间,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并目睹了其间的人和事的变迁。2007年是作者的一个分界点,之前作者在写近距离的香港,和自身有联系的香港,通过几次到访北京、深圳的机会远距离观察大陆,之后便是主要记录北京生活,重新观察大陆和香港之间关系的变化,并能清楚理性的说出偶有冲突的原因。最后,作者也指出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偶有冲突,这是两地在隔绝了半个世纪之后重聚的适应和磨合的过程,金融危机、非典等空前的困难都被克服了,前面的路一定是光明的,是两岸的共同繁荣和民族的复兴。与此同时,作者一直在强调,香港的崛起有“狮子山精神”支撑,反身看看内地虽有改革开放的国策驱动发展,但是精神层面却缺乏类似的共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和浮躁。作为一个法律同行,我是赞同和钦佩作者的理性和充实的。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在初次见到的人眼里,都可能会变得很重要。多跟与自己不同的人沟通,会有更多发现。我本人是没去过香港的,虽然从多种途径对香港有相当的了解,说不上陌生,但是通过阅读作者的这本书,对香港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知道了香港的更多不为人广知的面孔和秘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置身香港,那时候就一手拿着作者的这本书,一边游览香港,近距离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