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创先争优 | 案件时空 | 审判执行 | 法学研究 | 法官园地 | 视频在线 | 司法公开 | 法院执行 | 法治中国行 | 诉讼指南 | 机构设置

 

史诗般伟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读《战争风云》有感

  发布时间:2017-05-02 09:36:47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关于二战的巨著——《战争风云》及其续集《战争与回忆》,它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进程的史诗性作品。

    作者赫尔曼·沃克,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193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他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

    小说以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为中心,以其不同时期的生活辐射开去,用这个家庭子女们在激荡年代的不同经历描绘了一幅大规模世界战争的真实、宏伟的图景。巧妙的把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几乎穿插了二战中的全部重要场景,一直写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二战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成长,事业上有发展,各位主人公对于爱情,爱人,家庭甚至人生在不同年代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真实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对史诗性作品来说尤其如此。正如序言所说小说中有关战争的史实、数字是经过查证的,人物的言行是根据史实或可靠的记载。沃克为写作《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足迹几乎遍及欧、亚、非大陆数十个国家,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采访过几百名经历过二战的人。因此尽管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各交战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作品中涉入的战史,都是真实可信的;所引的数字材料,都是可靠的;兴凡显赫人物的言语行事,也都是出自正史——凡此种种,加上作者感人至深的文学手法,铸成了这部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

    一般说来当时社会公论两个因素让这部作品拥有了永恒的生命力。第一,是对海陆战役——包括中途岛战役和莱特岛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传神的描述,第二个就是对大屠杀的真实再现。但是我认为战争描写尽管宏大,大屠杀反映尽管真实,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这部著作最吸引我的恰恰是在这动荡岁月中,凡人那像风中柳絮一样飘散的命运和在困苦生活中,甚至是在生死中产生的真挚感情。而作者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战争,自然就有生离死别,这是人的真实感受,这部小说对这种感情描写的动人心扉,作者从不对主人公进行大段的内心描写,他用来写感情的往往是白描式的叙述。但是作者的功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通过对环境的叙述,对事件的渲染,在不打断读者的阅读思绪的同时,让人不由的不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感情上也会产生共鸣。所以往往平凡的一句话,让读者心灵为之一颤,不知不觉地进入书中描绘的场景,自然的把自己带入了小说,跟着剧情发展体会人物悲欢离合的心情,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他写的三个人的死亡就让人难以忘怀,不由不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作为全世界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军民伤亡7000余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个把人在这个过程中本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作者对这三个人死亡描写的不仅延续了剧情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而且还巧妙的融入历史事件之中,体现了死者死亡的意义。由小见大,既表明了作者的文章构思,也让读者由然产生对法西斯的深深仇恨和对战争的深深反思。

    第一个是主人公的长子华伦,这是一个英俊的有为青年,有着幸福的家庭和大好的前途,他各方面表现堪称完美,优秀的甚至有一点点战后从政的野心,因为他的岳父是一位富有的美国参议员,可以帮助他进入政界。不知为何,我看见书中的对这些的描写总想起约翰肯尼迪的哥哥约瑟夫 肯尼迪,因为他们的都是那样优秀,都是被父亲寄予厚望,认为自己的儿子一定不是个平凡人物,将来会大有作为成为美国总统,而最终他们都在二战中阵亡,让老父伤心至极。书中不厌其烦的描写了华伦如何充满着责任感与事业心,如何热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对弟弟和妹妹如何关心和帮助,还有其在军中如何前途似锦,政界已也有人看好他。但是这一切,因为中途岛之战而戛然而止,战争毁了这一切。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吧,一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例行飞行任务,在作者用近乎平淡的叙述下进行,但是华伦死了。“华伦穿过零星无力的高射炮火,俯冲了约莫一千英尺,座机被击中了。他觉得机身惊人地一震,听到被炸裂的金属发出可怕的刺耳声响,看到一幕奇特的景象:自己那蓝色机翼被炸断,一个锯齿形的碎片飞走了,残余部分吐出樱桃红的火舌。他最初的反应是吃惊得目瞪口呆。他从没想到过自己会被击落,尽管明知道危机重重。眼看被宣判死刑了,他还是不相信这是真的。他的前程展开在他面前,不知还有多少年月——安排得井井有条,活生生的远大前程!然而要创造什么奇迹也只有几秒钟啦。他那受惊的头脑里回旋着这些令人目眩的念头,他徒劳地使劲扳动操纵杆,就在这时候,火焰烧遍了那断裂的机翼。飞机朝一旁下坠,开始朝下旋冲,机身拼命摇晃,发动机直冒着火。蔚蓝色的海面在华伦眼前不断地旋转,在视野的四周是一圈火焰。他看见下面不远的地方就是溅着浪花的波涛。他拼命去拉开座舱罩,可是拉不开。座舱里越来越热,在这高温中,他那僵硬的身体朝前紧贴在安全带上,挣扎了又挣扎,不停地挣扎。他终于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说到底,再也没办法啦。他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如今死的时候到啦。

    看到这里,如何不让人感怀生命的脆弱,战争的无情。

    第二个死者是主人公亨利遇到的一位苏联将军叶甫连柯的母亲。她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她死于列宁格勒保卫战。叶甫连柯是一位冷静的近于冷酷的钢铁战士,著名的战斗英雄,在莫斯科战役中失去一只手,此前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他是多么的勇敢和沉着,他对战争有深刻的认识,是一个身经百战早已看淡了生死的勇士,并且在长达五年的卫国战争中自己早已习惯了死亡,对敌人更是近乎于残酷,有时谈吐间冷冰冰的似乎没有人的感情。就是这样一个人带着主人公亨利到了被围困两年之久的列宁格勒,去了自己母亲的墓地,之前亨利层问过他母亲是如何死的,是在炮击中牺牲的吗?叶甫连柯平静的告诉他:“不,她是饿死的。”这个铺垫让人印象深刻,在墓地上叶甫连柯脸色安详,双唇痛苦地紧闭成一道横线,用近乎自言自语的话语表达了自己母亲的情意。“唉,她都快八十岁了,她苦了一辈子,革命前她是一个侍女。她不曾好好上学。不过,她能写诗,很不错的诗。”一个儿子面对劳苦一生的母亲,面对悲惨死去的母亲,不动感情吗?不,我看到这里感觉到了将军胸中那愤怒的熊熊烈火,要在沉默中爆发,把德国人送下地狱。

    而在旁白描写中作者没有用任何言语说明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残酷,只是直接用一组数字让大家知道了战争的惨烈和苏联人民付出了多么大的民族牺牲。战争爆发时,列宁格勒有近三百万居民,到维克多 亨利访问这座城市的时候,剩下的只有六十万人左右。其余的人有一半已经撤离,另一半已经死亡。

    于是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两个在战争中失去自己最亲爱的人在列宁格勒地下室为自己亲人举起酒杯的时候,读者除了感伤还有悲壮的感觉,亲人的死弥合了两个世界之间的鸿沟,两个伟大的民族将团结起来消灭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这是历史的必然。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说理,分析,而是真正让读者用心去感受,自己去得出结论,真是高明至极。

    最后一个死者是亨利的儿媳娜塔丽的叔叔埃伦•加斯特罗,作为一名教授和知名作家,他算得上功成名就,性格上自信的近乎固执。正是由于他不肯改变自己舒适的生活,放弃了好几个自救的机会,一步步把自己和侄女和外孙送进了集中营。命运轮回的是他幼时在波兰长大,小时就读的经学院就在奥斯威辛,而他的生命也终结在奥斯威辛。令人深思的是其实他年轻背叛过自己的犹太宗教信仰,但是战争把他重新被投入宗教、信仰、生命的挣扎漩涡。在不断的辗转磨难中,他重新认识了犹太宗教和自己的民族。为了挽救自己亲人的生命,他放下了大作家的架子和自尊,违心的干了许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但是正是这个过程反而坚定了自己的信仰,面对即将被送上死亡列车的同胞,他慷慨陈词,讲述了犹太宗教和民族的要义、死亡、救赎和信仰,从而达到整部书的高峰。最后他被送进的奥斯威辛的毒气室,骨灰被撒进幼年时玩耍过的河流,生命在这一刻得到轮回。

    对他死亡的描写,真实的令人不寒而栗,却又让你感到一种宗教上的救赎,仿佛埃伦不是去死,而是一个使徒在完成一个使命,他的灵魂通过这个仪式,得到了永生。

    灯光突然熄灭。整个室内陷入一片黑暗。从房间远处,听见沉重的门砰地关闭,接着就是铁插销转动和扭紧时尖锐的吱吱声。在极宽大的房间里,响起了一片悲号声。在悲号声中,只听见恐怖的尖厉的惨叫:“毒气!毒气!毒死我们啦!哦,神大发慈悲吧!毒气!”

    埃伦闻到了那股气味,强烈的、强烈得令人窒息的气味,像是消毒药剂,但远比那气味厉害。它是从那根铁柱子里放出来的。第一股喷射出来的气味火辣辣的,像烧红了的剑直刺进他肺里,震撼他的全身,痛得他浑身直抽搐。他拼命从柱子跟前往旁边躲,但是没有用。黑暗中是一片只听见惨号声的混乱与恐怖。他急喘着气,说出了临死前的忏悔,或者讲得更恰当些,是试图说出他的忏悔,因为肺里正在充血,嘴里粘膜肿胀,痛得透不过气来:“主是神。应当称颂他的名,直到永远永远。听啊,以色列,主宰我们的神是惟一的神。

    对埃伦·杰斯特罗来说,死不是痛苦的,而是一种解脱,他已经为自己的亲人活下去贡献了自己的一起,剩下的只能依靠他们的命运了。而对于宗教的重新认识,反而让他有了死亡即是新生的感觉,因此,他可以说是慨然赴死,笑对人生了。而老爷子走向焚尸炉的途中吞下的那几颗钻石的描写则表达了这样一种心理,我们犹太人的财富死也不给你们德国人。

    正是这三个人的死亡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深层次的思考,对于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体现了作者热爱和平的信念和思想上的成熟,发人深思,令人难忘,也是这部伟大作品的吸引人之处。

 
 

 

关闭窗口

您是第 48117829 位访客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铁顺街555号  
Copyright©2025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黑ICP备11004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