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的晚上,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个叫邹碧华的人刷屏了。有人说折服我的不是他的官阶,而是对于法治的信仰与追求;有人说,原来这世上真的有楷模存在,让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还有人说,在这个随波逐流的时代,竟然还有人选择逆流而上。
整个报告会我全神贯注,不肯错过每一个细节。我惊叹于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有别人没有的厚重。邹碧华的同事、律师代表的回忆向我们还原了一个在司法工作中充满使命感并取得不凡业绩的司法工作者。邹碧华妻子回忆和他相知相伴的30年,讲述他热爱事业,关心家人的点点滴滴让报告会上每一位听众为这个“阳光大男孩”红了眼圈。
告别了二十载的校园生活,2014年秋天我研究生毕业就来到了齐铁法院工作。想到自己终于可以学以致用,我真的是激情满满,踌躇满志。虽然邹碧华出生于1967年,而我们这一代是八零后甚至是九零后,但是我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大学刚刚毕业的他为了自己的爱人放弃在北京找好的工作,毅然决然的选择来上海发展,住在学校宿舍,每天奔波于各个单位投递简历;比如,他从最最基础的书记员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用了整整十三年,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成为了一名审判员。然而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经历中却有着不平凡的想法,他在基层工作的这段时间,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上海司法改革的浪潮中,他一直坚定的“背着黑锅前行”。他一直告诉别人——既然选择了做法官,就要做一名好法官。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很多人也许已经不记得自己的梦想,或者因为怕被说“太天真”,而羞于说出自己的梦想。邹碧华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即便很宏大、很艰巨的梦想,只要把它根植心里,也可以通过长期的点滴努力,在现实的土壤中开出花朵。作为法律人,只有在内心深处植入一个法治梦想,才能将今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困难和经历的磨练,都视为追梦途中收获的体验,困难与挫折也就因此变得微不足道了。就如他说的“在夹缝中找到公正出路的法官很伟大”,瞬间也就会多一份自豪感。
做一名好法官,这不仅是我的一个理想,更是我今后工作所要秉持的信念。这理想和信念听起来远大,但是做起来却是无比的细微,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可以减少应酬的时间,拿来学习和读书;我们可以在工作开展遇到阻碍的时候,让自己调整心态,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我们可以在接待当事人和上访者的时候,能够更加有耐心;在审查案卷的时候能够更加细心,把别人的事情当作是自己的事情来办。
法官是一个需要智慧和勤奋的职业。长期的审判工作使他养成了勤学、勤思、勤笔的习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司法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型案件。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成为“办案机器”,必须用心积累,理性思考;通过多年积累、研究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他归纳出了“要件审判九步法”,被法律界视作专业断案的典范。他对心理学、管理学、哲学以及国家宏观政策都有涉猎,善于从大局把握问题,对法院的宏观发展战略做进一步设计规划,努力确保法院工作高效运行,确保核心观念不能变,确保卓越成绩让人民满意。“上海有很多法官在专业领域方面是很厉害的。但做法官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需要在做法官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法律以外的职业素养。”这是邹碧华留下的感悟。
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法官铁面无私,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官就“不食人间烟火”,不懂得感情。他拥有无数个让人羡慕的荣誉,接受过无数次喝彩的掌声。但又有谁知道在这荣誉与掌声的背后,他心中的无奈呢?因为选择了这个职业,他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下班之后与家人一起其乐融融的享受一天之中最放松的时刻;不能与妻子一起分担接送孩子的辛苦;甚至在妻子分娩时,也不能在手术室外等待……邹碧华去世前一天,恰逢儿子21岁生日,儿子在朋友圈写道:“昨天晚上爸爸打电话给我祝我21岁生日快乐,还和我谈到他21岁的时候,刚刚本科毕业,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找工作。除了妈妈谁都不认识,住在纺织大学学生公寓,一家家单位敲门,投简历。还说这里面有很多故事,下次有机会要和我细说,没想到却成了永别。”
这样一位真性情的法官,不得不让大家去敬佩他。我想我作为一名基层女法官,就像这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上一株平凡的麦穗,能够根植于基层这块最深厚的土壤,融入于群众这个最广阔的天地,默默无闻地吐露着自己的芬芳,孜孜不倦地撒播着和谐的种子,传递着司法为民的正能量就足够了。既然选择了做法官,就要做一名好法官。
叔本华说过,“我们流逝了生命,却收获了人生体验,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体验。”这是邹碧华生前很喜欢的一句话,从他身上我们知道,即使你不能改变世界,你也可以改变你自己。生命的宽度也是生命的强度。人生的光辉和伟大并不是用生命的长度来衡量。邹碧华用生命的强度诠释了人生的真正意义!